有关出奇制胜(chū qí zhì shèng)是这样理解吗?

  等美好品德的壁画,在熹微的晨光映照下,愈发显得色彩鲜艳、熠熠生辉。村子里的凉亭中,村民们惬意地围坐一团,你一言我一语,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发生在身边的文明小故事,他们的话语里,满是新时代乡村文明带来的融融暖意。这个往昔毫不起眼的普通村落,如今正巧妙地以移风易俗为灵动画笔,在乡村振兴这幅宏大壮丽的画卷上,精心勾勒、挥洒出浓墨重彩的文明篇章。

  在大同村菊花种植基地里,每日都能瞧见一个忙碌不停的身影,她便是村民张春华。张春华不仅是菊花种植基地里技术娴熟的技术员,还是基地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与见证者。多年前,大同村决定利用本地的土壤和气候优势发展菊花种植业,张春华积极响应,主动参加各类菊花种植技术培训,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钻研,逐渐成长为基地里的技术骨干。她不仅负责指导日常的菊花种植工作,从选种、育苗到田间管理,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她耐心指导农户的身影,她还积极参与基地的发展规划,为菊花品种的优化、种植规模的扩大建言献策。同时,更是村里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“带头人”。

  每日清晨,天色刚破晓,张春华就迎着点点露水,轻快地走进菊花种植基地。在仔细修剪花枝的间隙,她还不忘和身旁劳作的村民唠起家常:“乡亲们呐,咱们眼下全力打造的可不仅仅是菊花种植基地,更是要齐心协力建设一个文明的崭新村落呀!”去年菊花采收的关键时节,恰好碰上村民老韦家儿子举办大婚喜事。当时,满心欢喜的老韦正打算按照以往习俗,大摆几十桌宴席好好热闹一番。老韦家这几年靠着参与菊花基地的种植与采摘工作,收入有了显着提升。他承包了几亩地种植菊花,在基地的统一销售与技术指导下,每年仅菊花种植的收入就有好几万元,再加上平时在基地务工的收入,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。也正因如此,他才想着在儿子婚礼上风光一把。就在这时,组长韦木清赶忙带着几位党员干部,登门拜访老韦,耐心劝说:“老韦,你想想,把办酒席的钱省下来,明年能多承包两亩花田,多种菊花,日子肯定越过越好,这可比摆几天流水席有意义多了。”“您瞧,前些日子您家闺女出嫁,按照村里新规定办,婚礼既热闹又简约。如今咱们村的菊花产业发展得蒸蒸日上,乡风文明这一块,可不能落后呀。”韦木清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,精准地道出了大同村近些日子的新变化。

  近年来,大同村紧紧抓住移风易俗这个有力抓手,巧妙地将文明乡风融入蓬勃发展的菊花产业当中,创新性地采取“三力协同”的有效方式,让那一大片金黄灿烂的菊花花海,不仅绽放出耀眼的经济效益,更处处盛开着文明之花。

  党建引领力激活基层治理“红色引擎”。大同村党总支部创新推行“一组一会一室”工作机制,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、扛责任,化身移风易俗“宣传员”“调解员”。每当夜幕降临,党员们带着手电筒、笔记本,走村串户开展“夜访农户”活动,动员群众积极参与“三清三拆”共建美丽家园。在六角坪组,村民聂敏慷慨出让自家一层楼房,用于修建廉洁工作站和议事场所;党员韦炳芬更是自掏腰包修建凉亭,无偿供村民休憩纳凉。如今的大同村,党员带头干、群众跟着干的热潮蔚然成风。村民聂大姐感慨:“过去干部催着干,现在我们抢着干,村子美了,心气儿也顺了!”

  制度规范力筑牢移风易俗“四梁八柱”。大同村将移风易俗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。针对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,大同村先后召开12场“文明乡风大家话”座谈会,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7条。结合村情实际,制定《大同村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》《大同村推进移风易俗“五个统一”工作法实施方案》,将婚丧嫁娶标准、礼金数额等写入村规民约,为移风易俗立起“硬规矩”。在凉亭纳凉的村民韦大叔笑着说道:“现在办喜事有理事会帮忙张罗,既省钱又省心。上个月我儿子结婚,按照新的村规民约,节省了3万多元呢!”

  文化浸润力培育文明乡风“精神沃土”。漫步在大同村,移风易俗的横幅标语、宣传栏让人目不暇接,倡导文明乡风、淳朴家风的壁画让人流连忘返。村民们自发评选村级“十大文明先进典型人物”,打造“文明乡风长廊”集中展示先进事迹,引导村民讲文明、树新风,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,践行廉洁自律行为准则。村“两委”成员和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、走进群众家中,积极宣传移风易俗“五个统一”工作法、村规民约、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内容,为村民送上“文明大餐”。

  大同村的菊花种植基地采用“党支部带动+合作社推动+农户互动”的模式,在“我家花田”示范园种植了黄中黄、青心黄、秀凤白等300多亩菊花。基地不仅牵头吸纳周边7个兄弟村84户脱贫户(监测户)按股分红,还通过能人大户示范带动26余户农户种植菊花,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,带动200余人就近务工。在上级党委、政府支持和指导下,基地建成50多平方米的冷链库、1000平方米的育苗棚、280多平方米的分拣包装车间,还建设了菊花基地综合楼作为农药、化肥销售部,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。2024年,大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余元,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实现了显着增长,仅菊花种植及相关产业就为村民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。

  从韦木清带头遵守村规,到全体村民共建文明家园;从花海旁的闲谈热议,到全村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,大同村正以菊花为媒,用文明新风拂遍乡村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新图景。正如韦木清所说:“咱们的菊花不仅要销往远方,更要让文明之花开遍每个角落。”

  注: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,转载文章是为“三农”提供免费信息咨询。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,请与我们联系。

有用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