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实在在减真负轻轻松松服好务

  “为人民服务”,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,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,便如熠熠生辉的灯塔,照亮前行之路。它是党的根本宗旨,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,指引着党和党员干部将人民利益置顶,倾尽全力为人民谋福祉、为民族谋复兴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。然而,在基层一线,文山会海、过度留痕、层层加码等沉疴顽疾,如枷锁般束缚着基层干部,悄然侵蚀着初心使命的根基。

  挥别形式主义之重,回归实干初心。基层,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,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但如今,基层干部深陷形式主义的泥沼。各类报表、台账堆积如山,迎检工作接连不断。一位乡镇干部,一年到头需填报上百种表格,参与数十次检查考核,撰写大量总结材料。这般重复性、形式化的工作,如无形的绳索,捆绑住基层干部的手脚,使其精力耗尽,无暇深入群众,解决实际难题。古人云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基层工作,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,而非纸上谈兵的虚浮。唯有挣脱形式主义的枷锁,才能重拾为民服务的实干初心。

  减负增效并行,焕发基层治理活力。近年来,基层减负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。从中央到地方,一系列有力举措相继出台,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。精简会议文件、规范督查检查、减少考核指标……这些政策精准发力,直击问题要害。这并非简单的做减法,而是在优化工作方式中提升治理效能。恰似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言: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”减负政策的推进,正是为了淘尽形式主义的泥沙,让基层工作的真金得以闪耀,使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,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,为基层治理注入全新活力。

  构建长效机制,稳固减负成果。巩固基层减负成果,长效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。一方面,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摒弃过度依赖痕迹管理的做法,更加注重工作实效。以实绩论英雄,让实干者有位,让奋斗者出彩。另一方面,需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,为基层干部大胆创新、勇于担当保驾护航。正如李白诗中所云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基层干部需要的是乘风破浪的勇气,而非被形式主义禁锢。通过建立长效机制,坚持问题导向,从基层干部最关切、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,将减负实效纳入考核标准,确保减负工作行稳致远。

  减负工作,关乎党的执政根基,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。只有以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效取信于民,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,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、铸就新辉煌。让我们秉持钉钉子精神,扎实推进减负工作,为基层干部营造优良的干事创业环境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力量。(文/李先蓉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有用 (0)